續航:人盡皆知的“硬傷”
可穿戴設備的橫空出世,重新定義了穿戴新時尚,但也招來了不少爭議,而最被詬病的非續航莫屬,其中不乏雷軍和周鴻祎這樣的行業領軍人物。
對于功能相對單一、小屏或者無屏的智能手環來說,續航并非短板,但是搭載了LCD屏幕、強勁CPU及GPU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依舊延續了智能手機的尷尬,難逃一天一充的宿命,續航成了硬傷。盡管無線充電、柔性電池和快速充電等電池技術在不斷發展,但是還需時間。面對消費者日益強烈的低功耗需求和實時的娛樂功能多樣化需求,現有的電池技術瞬間變得脆弱起來。
可見,除了在電池技術上尋求突破,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前提下,實現較低的功耗,將是擺在可穿戴設備業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可穿戴設備基本上是以MCU或AP作為主控,通過各種傳感器進行相關指標的測量,外加藍牙或NFC等技術進行無線通信,雖然這些技術單列出來都相對成熟,但組合在一起滿足可穿戴設備的需求還遠不像“搭積木”那么簡單。而且,功耗的降低不僅僅依賴硬件,還依賴系統、應用等層面。如果能夠將硬件層和軟件層良好地優化整合,2014年留給我們的續航難題或許能夠得到很好緩解,這必將成為科技行業的一次質的飛躍。因此,誰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誰就將占得先機。那么問題來了:2015,續航強勁但功能不減的可穿戴設備,哪家強?
同質化:噱頭、雞肋和偽剛需
智能穿戴設備的風暴已席卷全球,催生出的新藍海引來企業競相逐浪,產品的終端形態和穿戴方式日益多樣化。但縱覽市場,大部分可穿戴產品缺乏獨特的創意、外形相似且設計單一;功能上空有噱頭、實用性不足且同質化嚴重。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通常以智能手環、手表和眼鏡等款型為主,其功能則圍繞智能手機延伸,主要滿足用戶社交、健康監測、位置服務和智能管理等需求。其實用性還不是那么凸顯,很難從這些產品上發現“必不可少”的價值元素,基本上還沒有突破“智能手機伴侶”的產品定位。
在這一點上,人們期待值最高的蘋果首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也不可避免的落入俗套:其功能隨波逐流地選擇了通知提醒、音樂播放、心率監測、快速回復信息等同類產品全部具備的功能。這樣的同質化讓人陷入了疲勞,不痛不癢的功能不僅沒有帶來顛覆,很多消費者甚至認為有些功能是“雞肋”和“偽剛需”。
2014年總體來說,已面世的可穿戴設備無論是產品定義抑或產品功能都沒有根本性的創新。截至目前,日益壯大的產業并未孕育出一款廣受認可的殺手級產品:功能仍難滿足市場需求,用戶體驗差強人意,用戶需求發掘方向不明確,導致做產品定義時盲目追求功能上的大而全。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同質化之殤何時休?
醫療可穿戴設備:叫好不叫座
可穿戴設備作為當前的科技熱點,和醫療健康產業的結合可謂是順勢而為:醫療健康產業將加速可穿戴設備的爆發,而可穿戴設備則將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顛覆。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天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很可能成為醫療健康領域的下一個“智能手機”,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醫療水平,從而帶來電子產品下一個十年的變革。
但是,醫療可穿戴設備在2014年的發展現狀并未達到業內預期,并且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除了同質化和“偽剛需”之外,技術壁壘在短時間內難以突破成為一大遺憾。
醫療可穿戴設備產業鏈涉及多個環節,具有軟硬融合、跨界應用等特征。從整個2014年來看,拋開醫改對傳統中小醫療機構盈利模式的沖擊,醫療可穿戴設備的產業鏈尚未完善、硬件設備采集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備受質疑、應用開發平臺尚未統一、云計算和大數據沒有實現技術突破。而技術壁壘的攻克又不能一蹴而就,對于醫療可穿戴設備而言,2014年僅是邁出了一小步,熱捧的背后還留下很多問題仍需解決。今后,唯有抓住行業痛點,逐個擊破,市場才能真正迎來拐點。
上文所述只是可穿戴設備在2014年消費者比較關注且尚未解決的幾個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產業的爆發還需經歷一番波折,在眾媒“熱炒”之時還要冷靜觀察。至于這些難題如何解決,我們堅信,將于2015年4月28日召開的2015 OFweek中國可穿戴設備高峰論壇,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破解之道。同時我們也對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滿懷希冀,一旦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產業爆發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