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大而不強,低水平重復競爭嚴重
- 風電設備產能過剩,價格戰空前激烈
市場數據:
- 到今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達4500萬千瓦
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只有改變盲目擴張現狀,迅速扭轉風向,進行核心技術突破,才能真正保住風力發電全球霸主地位。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處處長董秀芬透露,到今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達4500萬千瓦,較2010年的3131萬千瓦大幅增長1400萬千瓦,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國。
風電建設的高速發展,一度為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帶來了一場財富盛宴。然而,風電設備制造大躍進式的發展,也為整個行業埋下了巨大隱患。多家風電制造業上市公司的2011年三季報顯示,大小風電設備廠商業績紛紛大幅下滑,敲響了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的警鐘。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委員姚小芹指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大而不強,低水平重復競爭嚴重,價格戰導致相關企業面臨業績大考。“中國要建設風電強國,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掌握核心技術。”
產能過剩,價格戰空前激烈
得益于風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前幾年,國內主要的風電設備廠商都是訂單滿滿,加班加點趕著出貨,利潤也是滾滾而來。正是這一財富效應,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風電制造領域。據了解,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包括多家實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和一大批中小企業,紛紛投身風電設備制造業,導致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出現產能過剩,以價格戰為主的競爭空前激烈。
分析師指出,國內風電整機制造環節有近百家企業,整機制造產能過剩,引發整機制造商展開價格戰,1.5MW風機報價已跌破4000元,降至3800元。風電行業如同光伏業一樣,也迎來了自己的“冬天”。
前不久發布的上市公司三季報,就已經很明確地反映了這一信號。行業龍頭華銳風電前三季實現凈利潤9.01億元,同比下降48%;湘電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26億元,同比下降79%;金風科技前三季凈利潤降幅達60%。
“大公司還有賬面利潤可言,但資金鏈十分緊張,像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上市公司,都在想辦法大筆融資來過冬;中小企業的日子就更難過了,很多企業都處于半停產狀態。”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一位工作人員說道。
加強創新,改寫大而不強現狀
行業前景好,資金涌入,產能過剩,出現惡性價格競爭,大批企業倒閉退出。國人所熟悉的路線圖,正在風電設備制造領域上演。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前不久的一次風電論壇上就表示,中國風電行業發展速度很快,風電設備制造規模很大,但大而不強,在技術、可靠性和開發水平上與國外企業的距離仍值得關注。
梁志鵬的這番言論,正戳到了中國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最大的軟肋上。據了解,盡管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技術在過去的幾年獲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在核心技術、關鍵設備領域,例如,風機主軸承和風機控制軟件等,自主創新程度還比較低,對國外技術和設備依賴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