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取得突破
- 產業格局生變
- 有望使整個電池產業成本降低20%以上
日前,成都牧甫公司和成都黃銘公司的董事長黃銘獨創的“多溶劑液相法生產納米磷酸鐵鋰工藝方法”獲得了中國工程院、鋼鐵研究院、國家863計劃課題組等權威部門的成果鑒定。
黃銘表示,這一科技成果突破有望使整個產業成本降低20%以上,并且使鋰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延長到5年以上,充電時間大幅縮短,同時能滿足容量型和功率型的要求,其大規模產業化將改變世界鋰動力電池、鋰儲能電池及相關應用行業格局。
技術取得突破
磷酸鐵鋰曾經被業界認為是實現我國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的突破點。然而決定其容量的能量密度、大規模充放電性能一直是讓業界困擾的矛盾,這給業界提出了不少現實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掀起了一輪磷酸鐵鋰研究熱,由于多數研究基于的是傳統理論和工藝,每年數十億的投入并未帶來令人振奮的結果。
轉型之痛似乎在暗示,磷酸鐵鋰已經走到了盡頭,大多數行業專家和企業家甚至公開表示磷酸鐵鋰不可能成為主流動力電池正極材料,行業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也紛紛將投資重心轉向錳酸鋰或三元材料。
黃銘獨創的多溶劑液相法能夠在常溫常壓下按需求將磷酸鐵鋰進行純度控制,對鋰源、鐵源、磷源材料的純度要求極低,使制造成本大幅下降。
目前已大批量生產出的納米磷酸鐵鋰不僅各項參數穩定。公司在成都高新西區已形成年產600噸納米磷酸鐵鋰的產能,設立在四川廣漢經濟開發區萬噸級產業化的生產基地也將逐步量產,今年將形成3000噸的生產能力,并有望很快實現1萬噸以上的產能。
產業格局生變
分析人士表示,不斷提速的產業化進程將打破現有產業生態格局:首先,替代性優勢有望使正極材料行業重新洗牌和整合,固相法和水熱法等高成本制造路線面臨淘汰;其次,由于對鋰源材料純度的要求大幅降低,上游碳酸鋰行業將面臨重新估值,原先依賴上游礦石純度提升正極材料性能的格局即將被打破,工業級和電池級碳酸鋰的純度差異已不再是決定因素。
此外,下游相關產業的技術路線將面臨重新選擇,大量下游應用行業將在磷酸鐵鋰、錳酸鋰、三元材料等技術路線之間重新選擇,而磷酸鐵鋰的綜合優勢將使我國在鋰動力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上游行業方面,目前需求推動也導致碳酸鋰價格近幾年呈現總體上升態勢,特別是電池級及以上純度的碳酸鋰價格高居不下,黃銘公司的這項技術將使上游原料價格進入一輪下降通道,相關的企業估值將被市場重新定位。
成都黃銘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公司的產品面臨著供不應求的局面,甚至到了采取配額供應的緊張局面,但公司仍會以大幅低于其他正極材料產品的價格銷售,為我國相關配套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營造難得的低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