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光伏行業逐漸由轉暖過渡到迅猛發展
- 市場對光伏電池和組件的需求大量增加
- 企業計劃將自身光伏電池和組件產能擴大到1GW以上
今年下半年以來,由于世界光伏行業逐漸由轉暖過渡到了一輪迅猛發展期,隨著光伏產業鏈下游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的大幅增長,市場對光伏電池和組件的需求也大量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光伏企業紛紛擴大自身產能,以求最大限度的分享到此輪光伏產業大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
2010年中期以來,全球光伏行業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受此利好,國內主要光伏電池和組件生產企業所接訂單有的已經排到了2011年底,于是賽維LDK、無錫尚德、英利等一大批光伏企業,一方面加緊打造和完善自身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特別是擴大其硅料業務的產能;另外一方面,這些企業基本上都計劃不久后將自身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產能擴大到1GW以上。總的來說,目前國內光伏行業又迎來了一輪投資熱潮,產能擴張的競爭日趨激烈。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指出,光伏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型產業,在企業管理能力足夠強的情況下,光伏企業的產能規模越大,其生產成本也就會越低。應該說,中國光伏產業之所以如今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就受惠于許多國內企業產能擴張的速度與世界光伏市場迅猛發展的步伐相一致。顯然,在此次世界光伏行業又迎來一輪發展期之際,國內光伏企業想“故伎重演”。
當前國內光伏行業應謹慎的進行產能擴張,以免在未來產能集中釋放時,造成國內光伏產業的產能過剩。目前國內光伏行業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大多數行業龍頭企業所接訂單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產能;而另一方面還有許多中小企業卻因為訂單不足,時常面臨開工率不足的問題。應該說,當前國內光伏行業的總體產能與市場需求差距不大,只是供需結構出現了問題,這一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行業內的兼并重組來解決。
李勝茂認為,在國內光伏行業現有產能存量的基礎上,進行內部的優化整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相關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也必須承認這一設想也面臨一些阻力。首先,光伏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良好,許多中小型光伏企業希望獨立做大做強,它們很難接受其他企業的兼并重組;其次,大型光伏企業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得主動,大多傾向于建立最先進的生產線,并且其認為兼并成本和新建企業的成本相比,相差不大,所以它們傾向于建立新生產線。
中投顧問最近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當前國內光伏行業應對產能缺口最可行的辦法是,龍頭光伏企業在接到的訂單量超過自身產能后,可以聯合一些開工率不足的中小企業,幫助貼牌生產,這樣一方面龍頭光伏企業可以最小成本,來有效防范未來行業產能過剩帶來的風險;另外一方面,還可以盤活中小型光伏企業的資產,促進國內光伏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