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電池及模塊訂單大量移往亞洲
- 亞洲電池模塊熱、歐洲冷
- 除價格因素外,產品的質量等品牌因素也影響廠商的采購策略
- 2008年中國國內中、小型模塊廠歇業約200家
- 2009年歐洲電池及模塊制造成本約高出亞洲廠2~3成
2009年第3季景氣反轉需求開始回溫,但金融風暴陰影仍存,終端系統廠借貸仍有壓力,導致系統廠采購時價格導向明顯,進而將電池及模塊訂單轉往價格較具競爭力的亞洲地區,也造成成本相對較高的歐洲電池及模塊廠未感受到這波景氣回溫,造成亞洲電池模塊熱、歐洲冷的現象。
2008年第4季金融風暴及西班牙補助案更動使市場需求急凍,市場由原本供不應求狀態變成供過于求,使得國內中、小規模模塊廠傳出歇業約200家以上,進一步讓太陽能垂直整合廠包括尚德、天合光能、天威英利、晶澳等具規模的廠商來主導國內模塊市場。
金融風暴的骨牌效應,先從亞洲中、小型模塊廠開始,恐一路延伸到歐洲模塊廠,尤其是規模小的廠商,未來甚至連類似的電池廠都有可能波及,主要即是諸多歐洲廠生產結構難以適應大環境價格快速下殺的壓力,被迫退場的威脅恐怕增大。有專家分析,歐洲電池及模塊制造成本約高出亞洲廠2~3成,近期亞洲電池廠商訂單爆滿可能與歐洲轉單效應有關。
雖然價格影響采購策略,但是產品的質量、保修及售后服務的能力等品牌因素也大大影響全球系統廠商的采購策略,因為其影響銀行評估借貸與否(Bankable)的重要依據,這也促使沒有品牌、規模小、銀行信用不良且無垂直整合能力的歐洲模塊廠生存空間愈狹窄,但大規模垂直整合廠及品牌廠,包括Solarworld、Q-Cells等,其實仍受到當地銀行相當的支持。
依據市場調查機構iSuppli近日研究報告預測,尚德2009年可望擠下德國Q-Cells成為全球最大結晶硅太陽能電池制造商,iSuppli指出,日本夏普(Sharp)、天威英利(Yingli)與晶澳(JASolar)等,將因產能未減而維持全球前5大排名地位,但,Q-Cells、美國SunPower與英國BPSolar則因需求減弱而調整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