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政策支持,財政補貼
- 地方政府是發展光伏事業的中堅力量
- 面臨企業形式的爭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可能面臨爭寵局面
國家政策是發展光伏產業的根本力量
開啟國內市場,就必須由政策推動。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是解決能源供需矛盾,減少環境污染、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有效途徑。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發展新能源又是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搶占未來能源技術制高點的有效選擇。我國政府曾先后出臺《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相關實施細則等政策來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今年3月份,國家財政部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出臺“太陽能屋頂計劃”,對在建筑上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業主給予20元瓦不等的財政補貼。財政部目前正在制定“金太陽”工程計劃,將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加快啟動國內光伏市場。不僅如此,現在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振興規劃中規定,2020年,光伏發電安裝量將要達到2000千瓦,是《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規定的180萬千萬的10倍以上。國家政府不論是從支持力度上還是規模上,都是空前的。
國家的頻頻政策利好會極大地刺激和鼓舞光伏產業,更是成為指引地方政府布局當地產業發展方向的信號。
地方政策是發展光伏產業的中堅力量
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不但可以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培育新興產業,而且可以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江西南昌制定了《光伏產業發展規劃綱要》,擬在2009-2013年把光伏產業打造成千億產業,使南昌成為世界光都;浙江海寧把光伏產業列入5大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6月,江蘇省出臺《江蘇省光伏發電推進意見》,計劃通過3年努力,力爭在全省建成光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400MW。到2011年,全省電池及組建產能達10000MW,光伏總產值達3500億元。上海發改委正在對全市光伏等新能源企業進行調研,據稱上海新能源戰略規劃正在緊張制訂中。
地方政府爭先出臺光伏發展政策,是為了爭取產業集群優勢,培育地方光伏產業發展。有地方政府做堅強后盾,光伏企業將會取得跨越式發展。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爭
國有企業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力量,但是業界擔心,光伏產業也會像風電一樣,被國企壟斷。但是筆者認為,光伏產業未來并不會走風電產業的老路。
第一,太陽能發電在“五大電力”中仍屬起步階段,目前多數項目仍處于建設中。根據國家電監會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08年底,“五大電力”中有太陽能項目投產的僅有大唐一家,投產項目為大唐武威太陽能電站,裝機規模為0.1萬千瓦,于2008年12月19日正式并網投產發電。而民營及外資企業經驗豐富,有較強的競爭力。
第二,政府對若干個大型光伏并網項目實行特許權招標,最終像風電一樣實行“固定”電價。這樣,民營和外資企業將會獲得更多公平的競爭機會。
第三,單個風電場規模動輒就是幾萬千瓦,而且只適合在偏遠有風的地方安裝運營。與風電相比,太陽能資源更加具有普遍性,應用領域范圍更加廣泛,使用方式更加靈活,不易被壟斷。
第四,并網是未來光伏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技術限制,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對電網安全構成很大威脅。在和電網公司“打交道”方面,國有企業是占據了優勢,但是智能化電網是未來電網的發展方向。將來,光伏發電自由上網不再是夢想,國企在這方面的優勢也會隨之消失。
第五,隨著技術進步和規?;l展,光伏發電成本將會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大幅下降。而火電成本將會因加收資源稅和環境稅而上升,此消彼長,光伏發電成本會逐漸接近常規電力成本。屆時,光伏市場將不再是以政策為導向,民營和外資企業將會在市場化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
第六,破除壟斷,引入競爭,面向市場化發展是電力改革的方向。民營和外資企業在光伏領域內和國有企業競爭,本身也是促進我國電力改革的有效方式,將為電力工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