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OLED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 增大顯示屏面積是一個綜合性的難題
平板顯示產業已經成為一個有較大規模的產業,目前產業主體是液晶顯示產業。應該承認,在相關的核心技術上我國基本上沒有自主能力,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處在相當被動的局面。我國是平板顯示產業的大國,應該認真總結這些經驗教訓,探討下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思路。就中國平板顯示產業未來應如何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中國發展平板顯示產業情況來看,OLED與國際水平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從戰略發展來看,我們現在只有發展OLED才有可能在未來爭取主動。
AM-OLED發展將圍繞兩個重點
- 我國OLED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 增大顯示屏面積是一個綜合性的難題
下一代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是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平板顯示技術。目前主要相匹配的驅動技術是低溫多晶硅(LTPS)薄膜晶體管有源(或稱主動,簡寫為AM)驅動技術。也就是說,基于LTPS-TFT的AM-OLED技術會成為下一代平板顯示的主流技術。甘子釗院士介紹說,這一技術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發展,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投入了相當大的力量,開始了一些較小面積的產品開發。目前在市場上已經開始有小面積的AM-OLED顯示器產品,明顯表現出比液晶顯示產品更優越的性能,但要取得市場優勢還有待于在技術上突破。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對OLED的研究比較重視,開展了一定規模的應用開發。但是,從發展OLED平板顯示技術的角度看,我國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甘子釗院士認為,我國OLED自身的研究比較多的是材料的化學物理研究,國內第一條無源PM-OLED生產線也是出自材料的化學研究單位。TFT(薄膜晶體管)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有過一些較好的工作,90年代以來變得很薄弱,LTPS-TFT的研究基本上沒有開展。有關的生產工藝設備的主體都是靠引進。所以,如果不及時全面統籌引進國外技術、抓緊消化吸收、加快創新步伐,我國在平板顯示這個重要領域重蹈覆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從LCD(液晶顯示器)技術發展過程看,顯示屏面積的增大也就是通常說的“代”的提升,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系到使用的范圍和成本。甘子釗院士認為,在今后幾年中,在AM-OLED顯示技術上,也會是這種情況。AM-OLED的發展將圍繞兩個問題:增大屏的面積和充分發揮相比于LCD顯示技術的優點。要增大尺寸,就需要發展大面積有機材料的鍍膜技術,保證材料成分、結構、界面態和相對應的光學電學性質的大面積均勻性,還要保持與其他工藝過程的相容性,這是一個綜合性的難題。目前已被采用的有機熱蒸鍍技術、有機氣相沉積技術、噴墨打印技術、激光熱轉印技術等,但都還存在許多問題,不能簡單搬用。這些問題不是單純的工藝科學問題,而是與有機材料的選擇、摻雜、熱處理、輻照、電接觸、器件結構,特別是與薄膜晶體管的方案和工藝流程密切相關。
- 基礎理論應與產業化相結合
- 大面積LTPS-TFT是AM-OLED顯示技術關鍵挑戰
- 基礎理論研究應與生產相結合
薄膜晶體管(TFT)是在晶體管發明后不久(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的一類半導體器件,其真正產業化是在上世紀80年代,是為適應LCD技術的需求發展起來的。甘子釗院士認為,目前LCD技術中普遍使用的是非晶硅薄膜晶體管(a-SiTFT)技術。隨著LCD技術的發展,為了提高背光源的光效率、降低功耗、提高圖像分辨率和亮度等,發展了低溫多晶硅薄膜晶體管(LTPS-TFT)技術。近年來,LTPS-TFT得到較快發展。
甘子釗院士認為,大面積LTPS-TFT是下一步發展AM-OLED顯示技術最為關鍵的挑戰。這個挑戰是綜合性的,直接聯系到一些前沿學科問題。為此甘院士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盡快成立專門基金,支持國內高校及研究機構,研究大面積LTPS-TFT技術,取得基礎性成果后,迅速轉移到國家工程實驗室進行中試,在中試取得成功后迅速開展大規模生產。
當前,除了用LTPS-TFT技術外,用氧化物材料的TFT技術也在發展中。甘子釗院士表示,從物理上說,氧化物材料的TFT技術是有潛力的。但是,在近期內,還是LTPS-TFT技術實用化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我國應以此為重點。
甘子釗院士強調,在這一輪LTPS-TFT技術研發中,要堅決擯棄“論文導向”的研究方式。廈門大學的吳伯僖教授認為,改革開放后,半導體基礎理論研究在一些研究所與高校里得到重視與支持,有了較好的成果,但卻有曲高和寡、與生產結合不緊的缺點,而在生產方面,受市場經濟的牽引,生產線一條又一條地引進,使我們原來的半導體幾乎都下馬或轉型或被外資買斷。在我們的國土上,外資企業利用我們的人力向國際市場賺取利潤,而我們的企業卻缺乏競爭力。
- 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之路
- AM-OLED技術還有提升空間
- 專利申請、設備研制應受重視
學習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歷史經驗在發展我國大陸平板顯示產業方面很重要。甘子釗院士認為,LCD技術、TFT技術、OLED技術、LTPS技術等的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都并非最先出現在日本、韓國等地。但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在從西方學習引進這些技術后,較快地就變成自己自主掌握的技術,得到較好的發展,應該說目前他們代表了世界上最高的水平。這都是近20年~30年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歷史。不能簡單地用我國科技基礎落后、經費缺乏等來解釋。回顧這些歷史經驗,應該使我們對怎樣認識科學研究,怎樣理解科技創新,怎樣對待引進技術,怎樣認識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關系等問題,有許多啟發和認識。
目前,AM-OLED顯示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在不久的將來,有規模地占領市場,甚至是作為“后液晶”時代平板顯示技術的主流是很可能的。國內已經有不少部門和企業注意到這個趨勢,正在積極引進日本、韓國等的技術,但會不會又重蹈當年發展LCD技術的覆轍,值得我們深思。因此,甘院士建議:
第一,現在就應該積極引進國外的AM-OLED顯示技術,包括LTPS技術。目前國外已經推出小面積的產品,引進相關技術可以縮短我國自己摸索的過程。但要注意到,目前可能引進的技術方案不會是最后規模化的技術方案。國外已經有產品在市場出現后又因成本、成品率、使用效果等原因停產的例子,所以引進要慎重,著眼點還是學習為主,不要在經濟效益上提出過高的期望。
第二,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要組織國內力量開展認真的研究工作。從這個領域發展的現況看,技術上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還有不少技術問題有待突破。我國如果能抓住時機,產學研結合,以企業需求為綱,緊密圍繞大面積AM-OLED顯示技術,綜合性地組織國內有關力量研究,還是有一定機會的。
第三,充分注意在專利方面的競爭。新興的高技術產業上專利競爭都是嚴峻的。在AM-OLED和LTPS技術方面,國際上的專利競爭尤為嚴峻。小分子型的OLED材料,專利覆蓋的局面特別嚴重,非晶晶化技術方面也是這樣。我們既然已經認識到這個領域會較快形成規模產業,我國又是這個領域的大國,就一定要有計劃地組織好這方面的工作,未雨綢繆。
第四,重視相關工藝設備和測試設備的研制。在工藝設備和測試設備上,我國相對落后的局面是造成許多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應該結合研究開發工作的進展,下決心逐步扭轉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