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化石能源的日益減少、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太陽能產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多晶硅提純核心技術和光伏終端市場均在國外
- 國內相關企業大多是技術含量低的中下游產業鏈,嚴重影響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 多晶硅供需失衡問題
- 產業與市場倒掛現象
- 國內缺少對于光伏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場數據:
- 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達到3436MW,同比增長55.9%
- 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則由2006年的20%成長到2007年35%
- 硅片價格由2002年的10-20美元/公斤飛漲到現在的400美元/公斤
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減少、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根據Solarbuzz公布的信息,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達到3436MW,同比增長55.9%,而中國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則由2006年的20%成長到2007年35%;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之一,2008年全球前十位的光伏電池制造商中,中國占了四位,這充分說明我國光伏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也是相當嚴峻的,即多晶硅提純核心技術和光伏終端市場均在國外,國內企業從事的大多是技術含量相對降低的中下游產業鏈,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光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目前這一狀況正在逐步緩解,因此我們對于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持比較積極樂觀的預期。
一、多晶硅供需失衡問題三年內有望解決
自2004年全球光伏產業快速發展至今,多晶硅供需失衡的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2007年南京中電由于沒有長期穩定的上游原料供應商,倍受硅片價格瘋漲的煎熬,其硅片的成本已經占到了生產總成本的89.2%,出現了數百萬美元的凈虧損,因此行業內有“得硅者得天下”的說法。
多晶硅供需失衡的原因在于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他們是Hemlock(美國)、Wacker(德國)、Tokuyama(日本)、REC(挪威)、MEMC(美國、意大利)、Mitsubishi(日本、美國)和Sumitomo(日本),用七大廠商提供的多晶硅滿足全球光伏產業飛速發展的需要,出現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硅片價格由2002年的10-20美元/公斤飛漲到現在的400美元/公斤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該狀況似乎出現了部分轉機,一方面七大廠商正在積極的擴充產能,它們合計2008-2010年的產能約55000噸,73000噸,84000噸,考慮到對于廢物回收等環保要求較高,我們預計其2008-2010年產量可達42000噸,60000噸,80000噸;另一方面國內外諸多新進入者加入,它們合計2008-2010年的產能約10000噸,20000噸,21000噸。預計2008-2010年的產量為5000噸,10000噸,15000噸。
從國內的情況看,全球最大硅片生產商之一的賽維LDK在去年8月宣布投資120億啟動總產能1.6萬噸的多晶硅硅料項目,包括1.5萬噸的自建項目以及向德國太陽能公司尚維購買的1000噸多晶硅硅料生產設備及技術,預計今年底以前將實現7000噸的產能,到明年將完成全部產能的建設。另外,多晶硅生產技術相對成熟的新光硅業、峨眉半導體等企業也在不斷擴產,據初步估計,近期國內上馬的多晶硅項目多達31項。
盡管如此多的多晶硅項目上馬,但是我們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因為多晶硅項目存在巨大的風險,一是技術復雜,工藝參數多,許多項目不能達產;二是環保風險,因為多晶硅是高污染的項目,中國多數企業環保不達標,有被政府強制關停的風險;三是如果多晶硅市場供大于求,價格有大幅下跌風險。四是投資巨大且項目建設及回收周期長。最近的一篇名為《中國成為“綠色王國”的陰影》(ChinaFacesDarkSideofGettingGreen)的文章披露,多晶硅廠商洛陽中硅由于沒有掌握尾氣回收處理技術而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盡管對國內多晶硅項目謹慎樂觀,但是我們依然認為2008年多晶硅供需失衡應該是達到了一個頂點,隨著國內外多晶硅廠商產能的逐漸釋放,供需關系將日益緩和、平衡。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的預測也基本符合這一預期,EPIA、招商證券和長城證券均預測2010年供需可達平衡,PHOTON和東北證券的預期較為保守,預計2011-2012年可達平衡。
隨著多晶硅供給日益增多,多晶硅的價格有望大幅回落,長城證券對此的預期是2010年降至150美元,東北證券的預測是2010年降至100美元,因此我們對此的預期2010年左右降至100-150美元/公斤,這將極大地促進光伏產業的發展,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
二、我國光伏市場五年內有望部分啟動
目前,我國光伏產能僅次于日本和德國,居全球第三,但90%以上的光伏電池組件和系統銷往國外,共中德國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90%為中國制造。我國的光伏產業己出現了典型的產業與市場倒掛現象,而我國目前的光伏發電僅限于邊遠無電地區和大城市里的一些示范工程,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光伏發電成本高昂,為傳統能源的5-8倍,尚不具備大幅應用的條件,二是國內缺少對于光伏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一方面,根據我們上面的分析,多晶硅價格有望在2010年后降至100美元左右,這將使得光伏中下游企業的成本大幅降低,因為多晶硅在太陽能電池總價格中所占比例高達56.16%,另外,硅片切割技術和光電轉化效率的提高,合格品率的不斷上升,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根據招商證券的預測,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將由目前的6美元/Wp降為2012年的4美元/Wp,因此我們預測在未來的3-5年,光伏發電的成本有望降低到1.5元/度,(薄膜的成本可降至1元/度以下)與此同時,傳統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傳統發電方式成本持續增加,這些都為我國光伏市場的大幅啟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一方面,相比歐美國家而言,我國光伏產業的政策相對空白;相對于風電的扶持政策而言,光伏的政策也較為落后。從今年3月結束的“兩會”上代表的提議情況來看,光伏產業政策已開始醞釀之中,而真正出臺我認為還需要2-3年的時間。近日溫家寶總理在廣東調研時進一步強調,太陽能電池是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電力工業、能源工業的重要方向。這說明國家高層已經充分意識到了光伏產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出臺光伏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和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的基礎上,我國光伏市場有望在五年后即2012年左右部分啟動。如果預測準確的話,中國市場的開啟將極大地促進全球光伏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光伏技術、降低發電成本,最終擺脫由政府補貼的發展模式而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發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