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微軟(Microsoft),全世界最大的軟件公司,挺過了金融海嘯,為何卻在2012年第二季,交出了上市26年以來,第一次單季虧損的成績單? 2012年7月20日,微軟公布第二季財報,這一季,微軟虧損4.92億美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微軟把2007年買下的網絡廣告公司aQuantive造成的62億美元虧損,一次注銷。
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一次投資錯誤造成的虧損,微軟的軟件本業營收仍創新高,影響不了微軟的未來。
創新從未成功!光是網絡部門,5年就賠掉三千億
但這個數字卻再次提醒了所有人一件最重要的事:微軟,在網絡產業幾乎是毫無進展。美國主流媒體如CNN替微軟的網絡部門算了一筆總帳,微軟的網絡部門沒有替公司賺進一毛錢,過去5年,微軟網絡部門已經賠掉了104億美元。
“微軟一點進展也沒有,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美國《華爾街日報》痛批,這季賠掉62億美元就算了,問題是微軟卻連對手的皮毛都沒傷到,微軟推出的搜索引擎Bing5年內在搜索引擎的市占率增加了1倍,但是主要對手Google的市占率僅下降0.2%,仍高達66%。
微軟曾經在20年前以小搏大,打敗巨人IBM,也曾是全球擁有現金最多的公司,高峰時手握600億美元。擁有最多資源。但就如2012年7月美國《浮華世界》特約記者安其華(Kurt Eichenwald),發表名為〈微軟“失落的10年”〉報導所述,近10年,微軟的創新幾乎無一成功,光是蘋果iPhone手機帶進的營收,就超過整個微軟全公司所有產品營收總和。
股價會說話,10年來,微軟的股價幾乎沒動過,盡管即將推出新操作系統,微軟2012年7月3130日的股價,只比2011年8月1日股價高出9%。新出的對手Google,股價卻是微軟的21倍。
這是微軟必須面對的難關,因為,這并非微軟要不要做新領域事業的抉擇。市調公司Gartner分析師凱恩(Matt Cain)觀察,“如果微軟在網絡產業失敗,就將給Google創造機會,進而對微軟的Office軟件業務產生巨大的長期威脅。”
沒錯!若微軟無法加速創新,這將會傷及占微軟58%營收比重的視窗和Office軟件業務。
歷史資料看來,并非如此。微軟比蘋果(Apple)早8年推出平板計算機,也比Google早5年推出智能型手機服務,合計下來,微軟有7項重要創新的提出都超越對手,但最后都沒收成。
是微軟高傲自大,不稀罕新市場?
事實上,微軟為防堵對手,一直不吝于投資,2011年微軟才用85億美元,并下Skype,之前還曾計劃用400億美元購并雅虎(Yahoo),可見微軟有多想贏得網絡市場。
還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
事實上,如YouTube,或是Google的查找引擎,都只是幾個年輕小伙子在車庫里研究出來的想法,沒有太高門檻,微軟的技術資源絕對辦得到。
但,沒辦法把這些創新落實,真正的問題,是微軟的管理“過了頭”!
一位臺灣微軟前員工觀察,“微軟是一家非常重視數字導向的公司。”
這曾是微軟勝出的關鍵。
一切數字至上!從市調到員工績效指標,都要達標
以做市場營銷為例。微軟總部和各地區分公司設有一個稱為“Market Intelligence”部門,負責在全世界進行市場調查。大市場一年甚至調查四次,小市場一年調查兩次,小到一個業務員讓客戶滿意度降低,問卷都能查得出來。
調查的重點不只是比較各個市場的發展,更是找出每個市場的異常,找到誰做得特別好,“如果他能用同樣的預算,達到兩倍的目標,公司就會用更多數字分析,他是怎么做的,如何復制這一次的成功經驗,”一位微軟離職主管觀察。
連臺灣微軟總經理,一個人就要扛27個績效指標,光是每季去總部報告的營運數字,就厚達22頁。一個公司營收,還可以再拆成數十項指標數字,填滿一整張A3報表,任何一項數字不達標,表上就會標注成紅色。
這是微軟從P&G學來的,本刊記者曾采訪微軟前營運長賀伯德(Robert J. Herbold),他表示,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認為,要保持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認清事實,數字,就是了解事實最直接的工具。
這是微軟當年打贏文書處理軟件WordPerfect等對手產品的法寶,賀伯德回憶,有一次微軟內部開會,比爾.蓋茲細看市占率細項數字,發現微軟在某一小塊玩家中的市占率仍輸給WordPerfect,比爾.蓋茲問:“如果真正的玩家不用,我們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市場領導者?”接下來一小時,所有人都在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最后微軟調整功能,再攻下一城。
但數字至上的邏輯,也被微軟拿來對待新創事業。
下一頁:人們不敢犯錯!重獲利而非技術,導致電子書失敗
[page]
人們不敢犯錯!重獲利而非技術,導致電子書失敗
在嚴謹的數字管理下,“績效獎勵也可能變成績效懲罰,”他觀察,如果2012年你有辦法找到創新方法,用同樣的預算讓市場成長一倍,“明年公司就會拆解你的工作方式,要你成長兩倍、四倍,我們要的是工作穩定,我當然目標喊成長10%。”
因此,微軟的員工即使明知手上的計劃確實可能是明日之星,也不會冒險。“就算你敢賭,你也要拿出足夠的數字證據,證明投資一定能創造績效”,一位前微軟員工觀察。
原本很有潛力成為新秀產品的電子書部門,其技術開發團隊的創始人之一史蒂夫·斯通(Steve Stone)在〈微軟“失落的十年”〉一文中,提到產品失敗的原因,“我們無法專注于開發對于消費者很有影響力的技術,并被要求去重點思考產品盈利問題。”
在微軟,人們不敢犯錯。文章引述,微軟前軟件工程師布賴恩.科迪(Brian Cody)說,“我如何成為一名更好工程師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必須思考如何被計劃經理們重視。”
于是,就算微軟感受到外界的競爭,也在外做出大量購并。但當這些創新公司進入微軟件制內,再好的創意,被績效數字框架住,而無法執行,最后只是徒勞無功。
微軟重視數字可以被理解。這是一個有9萬名員工,雇用全世界最多軟件工程師的公司,自然需要數字管理,才不會失序。
深陷“高墻”危機!只要愿意為消費者冒險,就能改變
但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觀察,微軟也因此跟諾基亞(Nokia)陷入類似陷阱:跳不出自己管理能力建起的高墻,太過精打細算,最后被市場牽著走。
我們無須對微軟的未來絕望,畢竟它在計算機市場仍占有九二%市占率,但他目前的困境,卻是值得我們所有人警惕。我們,是不是也正處于“高墻”內,被自以為的“成功的手段”給綁架?
當年,微軟的成功原因,其實是靠著愿意替消費者冒險——推出革命性的操作系統,讓PC因此平價化。現在,微軟仍有機會改變,只要它想清楚,自己為消費者冒險的決心是否仍在?是否真正了解,造就它今日成功的,不是數字,而是消費者!
你是努力的“感受”消費者的變化而改變?還是仍在力拚提升“KPI”與財務報表,兩條路的抉擇,是這變動時代的成敗轉折點,也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事。
特別推薦
- 伺服驅動器賦能工業自動化:多場景應用方案深度解析
- 10年壽命+零下40℃耐寒:廢物管理物聯網設備的電池選型密碼
- 從混動支線機到氫能飛行器:Vicor模塊化電源的航空減碳路線圖
- 意法半導體披露公司全球計劃細節,重塑制造布局和調整全球成本基數
- 動態存儲重構技術落地!意法半導體全球首發可編程車規MCU破解域控制器算力僵局
- 深度解析電壓基準補償在熱電偶冷端溫度補償中的應用
- 如何為特定應用選擇位置傳感器?技術選型方法有哪些?
技術文章更多>>
- 強強聯手!貿澤攜TE用電子書解碼智能制造破局之道
-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進化:TDK解碼傳感器融合的AI賦能密碼
- 0.15%精度革命!意法半導體TSC1801重塑低邊電流檢測新標桿
- 激光器溫度精準控制,光纖通信系統的量子級精度躍遷
- 高精度電路噪聲飆升?解密運放輸入電容降噪的「三重暴擊」與反殺策略
技術白皮書下載更多>>
- 車規與基于V2X的車輛協同主動避撞技術展望
- 數字隔離助力新能源汽車安全隔離的新挑戰
- 汽車模塊拋負載的解決方案
- 車用連接器的安全創新應用
- Melexis Actuators Business Unit
- Position / Current Sensors - Triaxis Hall
熱門搜索
電阻測試儀
電阻觸控屏
電阻器
電阻作用
調速開關
調諧器
鼎智
動力電池
動力控制
獨石電容
端子機
斷路器
斷路器型號
多層PCB
多諧振蕩器
扼流線圈
耳機
二極管
二極管符號
發光二極管
防靜電產品
防雷
防水連接器
仿真工具
放大器
分立器件
分頻器
風力渦輪機
風能
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