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經過穩增長已開始轉型
信息技術服務,加快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支撐工具研發和服務產品化進程,研究制定和應用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加強業務標準庫、知識庫和案例庫建設,開展面向生產的信息服務業務示范工作,在基于云計算環境的新型在線信息服務等領域開展特色示范。
電子電子信息在不斷壯大的同時,推動工業由大變強。信息化融合工業化、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智能制造和推進制造服務化,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兩化融合是工業轉型升級的切入口。剛剛發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電子信息產業是支撐兩化融合發展的“裝備部”,信息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影響了我國兩化融合的進程、深度和廣度。
楊學山指出,軟件與硬件融合,ICT和信息化、信息安全融合是大勢所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丁文武強調,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提出,著力融合發展,開展全國工業軟件試點示范,發展面向制造的生產性服務業。
把握重點 規劃指明方向
促進工業轉型升級,電子信息產業自身也必須強筋壯骨。《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布,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電子信息制造業方面,從基礎電子、整機到應用全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
基礎電子產業,形成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結構優化、配套完整的基礎電子產業體系,重點關注集成電路、關鍵電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顯示領域、發光二極管(LED)、太陽能光伏等領域。
整機產品,通過多種路徑提升整機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從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品牌建設三個方面進行突破,重點關注到計算機、視聽產品、通信終端等領域。
產業應用,加強信息技術應用,促進兩化深度融合,針對一批量大面廣、帶動性強的領域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努力實現產業化,形成產業新的增長點,重點關注到機床電子、汽車電子、醫療電子、電力電子、航空電子、船舶電子等領域。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方面,從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率先突破。
仍是當前全球創新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步入加速成長期,帶動產業格局深刻變革。繼2011年“十二五”平穩開局之后,2012年電子信息產業如何實現保增長、穩增長,考驗著全行業的智慧和能力。
戰略先導 轉型升級“推手”
電子信息產業是工業的排頭兵,是工業轉型升級的“推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日前在福建省、廣東省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考察調研時指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應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指出,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智能、綠色和普惠為特征的新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國都在加強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戰略部署,試圖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領域搶占制高點。
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亟須突破的七大重點領域之一,信息技術在重大裝備、汽車、鋼鐵、石化、電力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中的作用將更加明顯,在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將進一步深化。
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實現收入74909億元,同比增長17.1%;軟件業實現收入1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5.9%。2011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6612.0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4.8%。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投資增速分別高于工業平均水平2.0和近20個百分點,行業收入、利潤占全國工業比重分別達到8.9%和6.1%。由上可知,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國整體工業中的領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顯。
從全球范圍來看,電子信息產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受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世界經濟整體發展形勢很不明朗,但是世界主要國家都將電子信息產業視為經濟振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列全球第一,未來發展后勁十足。據《世界電子數據年鑒2011》預測,中國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市場中所占份額將由2011年的19.92%提高到2014年的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