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企業追尋本土化
SINOCES吸引全球目光“依托中國穩定的經濟環境、利好的產業政策以及龐大的國內需求,電博會規模每年以20%的速度持續增長,得到全球消費電子業界的廣泛認可。目前,已成為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有效跳板和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最佳窗口,也是推動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作為承辦單位之一的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姚文萍頗為激動地對記者說。
據她介紹,電博會從2001年的1000余個電子家電展位,200余家參展企業,發展到本屆的532家參展企業(境外企業211家,境內企業321 家),1667個展位,展覽規模4萬平方米;今年,微軟、冠捷、浪潮、日本印刷等世界知名企業首次參展;本屆展會共有550余款新產品、新技術集中亮相,貿易成交協議總額達40.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6%,其中,國內貿易協議額19.56億元,出口意向3.25億美元,成為自舉辦以來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一屆盛會。
不僅如此,參展產品和技術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今年,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再次組團攜帶27件獲得世界最佳創新獎的產品亮相電博會,這是電博會連續 3年吸引全球最具創新獎產品參展,并且是展品最多的一次。松下的一款103英寸的3D等離子電視、微軟最新的游戲產品XBOX,以及中科院光電所、浪潮、海爾、海信等企業均推出了在中國市場的首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海爾、西門子、美的等家電企業在展會上展出了物聯網智能家電和家庭成套智能解決方案。
另外,展會匯集了國際VIP采購商、國內大連鎖、二三級渠道商、網商等400多家,為展商打造線上、線下立體式的渠道網絡創造了機會,實現了貿易、收集消費需求和縱深渠道的擴展。美國百思買、英國樂購、泰國易初蓮花、歐尚等國際知名采購商到會采購上百種消費電子產品,總采購額超過上億美元。卓越亞馬遜、當當網、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采購意愿非常強烈。美國、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亞、韓國、臺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商、協會等有關機構到會參展采購。不僅如此,還首次吸引了聯合國采購促進中心參會。
為什么一場中國舉辦的消費電子“秀”竟然引起了如此眾多的政府高官、全球產業巨頭和跨國采購商們的濃厚興趣?AMD前任CEO魯智毅的一番見解或許能給我們找到答案,他認為,以中國、印度為核心的亞洲市場將成為全球產業快速發展的核心地帶。為此魯智毅提出了“AMD要想在全球取得成功,就必須在中國取得成功”的獨特中國戰略。麥肯錫咨詢也曾斷言:中國可以大大改變一個行業的全球競爭態勢。盡管AMD、戴爾們的變革只是眾多跨國公司的一個縮影,但這背后傳達的信息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效應”在繼續發酵并逐步放大。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電子制造基地和第二大消費國,是世界消費電子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亞洲最大的專業消費電子展和該地區最大的技術應用擴散平臺,日前在青島舉行的2011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SINOCES,以下簡稱電博會)以全新的視角展示了全球消費電子產業在云計算時代的發展新路徑,并集中體現了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本土化崛起的力量。
中國產業需要自己的舞臺
“從2001年加入WTO至2010年,中國消費電子產品進出口總額增長了6倍多。僅2010年,中國消費電子產業銷售收入7.8萬億元,同比增長 29.5%,消費電子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935億美元,占到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1/5。45種中國的消費電子產品在全球的銷量穩居首位。”
姚文萍認為,起步于制造業的中國消費電子產業,近年來在市場競爭的生命力、創新力、核心競爭力方面得到了顯著提升。
當前,憑借規模化制造優勢在競爭白熱化的全球市場強勢崛起的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正在謀求背靠本土化優勢,借助社會、政策等諸多紅利支撐,對全球市場展開新一輪的反攻。
短短20年,中國市場上涌現出了以海爾、美的、海信、聯想、華為、長虹為代表的一批全球性的消費電子制造巨頭,并迅速推動中國成為全球消費電子制造中心,在全球市場上建立了“中國制造”的品牌效應。
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惠對記者表示:“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青島的第一支柱產業,還涌現出海爾、海信、澳柯瑪為代表的一批大企業。”同樣,精耕中國市場的電博會也令遠在美國的美國消費電子協會主席蓋瑞?夏培羅頗為激動。2011年,在結束了與電博會第一個5年的合作后,蓋瑞決定繼續與電博會進行戰略合作,成為其在海外市場的戰略伙伴。
蓋瑞反復強調:“中國的消費電子企業做得很好,但可以更好,必須要加強創新。10年前,谷歌、FACEBOOK、Twitter都是無人知曉的企業,創新讓這些企業成為了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新霸主。”
業內人士指出,當習慣于規模化制造的中國企業,開始謀求對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未來發展的話語權時,及時把握和跟蹤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趨勢,建立中國企業對于全球市場走勢的定義,已是至關重要。
2011年電博會確立了“聯動世界、‘云’籌未來”的產業主題,正是得益于海爾等產業巨頭對于“用云工作和生活”已成為未來消費電子發展潮流的準確判斷和把握,通過展示云計算、網絡融合、綠色低碳、移動互聯、多屏互動等新技術產品,展示積極謀求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實力。
正如一位行業觀察人士所說的,“雖然中國企業在CES、CeBit、IFA等世界一流消費電子展會上出現的頻率和身影越來越多,但是受到各種各樣原因的限制,中國企業卻難以真正成為上述海外展會的主角。中國需要電博會這樣一個讓全球市場了解中國企業的平臺。”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中國迅速從全球家電制造大國邁向強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消費大國。這意味著,立足本土化崛起的企業們可以依托國內市場實現新一輪的擴張。
“中國作為全球電子制造業大國卻僅占聯合國跨國采購全球份額的1%,說明中國電子企業在提升實力的同時該補‘跨國采購’的課了。”聯合國采購專家、中國聯合國采購促進會官員朱毅在此間舉辦的聯合國跨國采購說明會上做如上表示。
朱毅介紹說,由于聯合國對中國企業不熟悉、中國企業不了解聯合國采購規則、信息溝通不暢等原因,2010年聯合國在中國的采購額約為1.4億美元,這個數字僅為全球份額的1%,這與中國作為擁有聯想、海爾等眾多國際知名電子品牌的制造業大國極不相符。在中國舉辦聯合國跨國采購說明會,可以向參會企業介紹聯合國采購的規則、程序、主要采購的產品及服務種類,以及與聯合國進行商貿活動的經驗技巧,幫助企業了解聯合國采購規則和程序,從而使中國企業與聯合國各機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朱毅表示,計算機硬、軟件,通信設備,影印設備,辦公設備,冷藏設備等是聯合國采購的重要類別,而中國的電子企業在這些領域均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
行業最大挑戰是新技術研發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姚文萍反復強調,中國消費電子制造業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不斷更新技術,制造出新產品。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技術在不斷發展,也在不斷改造企業。但在改造過程中,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一些企業也在進步,也在發展,產品也在不斷更新。所以說高端產品,其他一些國家比我們發展的步伐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們在中端以下的產品有很大的優勢,我們有很大的機遇,就是拓展空間,不斷創新。”姚文萍說。
“當前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要不斷更新技術,不斷制造出新產品。比如像電視,松下展出的是103英寸的3D電視。3D電視國內也有很多廠家在做,但是從技術的尖端性、從產品的創新角度來講,我們還是有一些差距,這是我們的挑戰。”姚文萍強調。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表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攻堅階段。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并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增強技術突破能力,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將大力發展新一代的移動通信、互聯網、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