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將進入全球LED照明市場前三強
- LED企業紛紛轉戰內地
- 抱團出擊專利壁壘
- 最快2015年中國照明市場LED占有率達20%
“‘夜世博’的美麗,LED光源確實功不可沒。”當“LED”這個詞匯不斷地從央視名嘴白巖松口中蹦出時,中國照明學會常務理事潘建根敏銳的感覺到,LED產業在國內發展的好時代就要來了。
有機構預計,最快在2015年,LED在中國照明市場的占有率將達到20%,帶動產業規模達5000億元,中國將進入全球LED照明市場前三強。
此前中國LED企業超過60%以上的產品均在歐美等海外市場銷售。
“但這樣的比例情況,可能就要出現逆轉。”潘建根對本報記者表示,2009年,金融危機導致國外LED市場疲軟。此外,由于LED的核心專利技術一直被歐、美、日廠商壟斷,許多中國企業在海外遭遇專利訴訟,并多數以和解賠償收場。
但隨著奧運、世博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帶動,我國的LED產業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統計,2009年我國LED封裝器件產能約占全球的60%,LED應用產品的產值增長率超過30%。
伴隨著國內市場擴容,LED企業也紛紛開始轉戰內地。
到內地“趕集”
目前,我國已有7個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和4個區域產業集群,但生產和銷售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廣東和浙江兩省。
不同于多數企業把廠房建在沿海地區,產品銷往內地或全部出口,鈞多立企業集團就做了一項“激進”的決定:去內地生產,把廠房從深圳遷至成都。
“我們希望更接近市場。”鈞多立企業集團執行董事毛梓銘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應用LED產品最多的區域,一是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二是建設規劃新項目比較多的偏遠地區。“地處內陸的程度可以更好的兼顧兩個市場。”
事實上,相比一些沿海城市的優惠政策越來越苛刻,一些內陸城市已顯示出更加開闊的“胸懷”。
據本報記者了解,按照鈞多立與成都市政府的合作協議,前者協助成都市在其新能源產業基地打造完整的LED產業鏈。作為回報,鈞多立將獲得300畝工廠建設用地和5000萬元的資金支持。
顯然,對于11年前以50萬元注冊成立的鈞多立來說,5000萬在今天仍是一筆不容小視金額。
即使更多的企業更相信近水樓臺先得月,選擇駐扎沿海城市兼顧海外及國內兩個市場,鈞多立的內地“趕集”之路也不孤單。
幾乎是同時,浙江海威也踏上了這條內地搬遷之路,只不過,它的目的地是安徽宣城。
國標導致五成企業淘汰?
“不僅是宣城,整個國內市場我們都在積極地適應當中。”海威年輕的銷售經理助理謝孟輝向本報記者解釋,此前在“不差錢”的國外市場上做慣了的海威,感到強烈的“水土不服”。
據了解,因為缺乏相關標準,國內市場上LED照明產品種類雖多,質量卻良莠不齊。
同時,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我國LED照明產業中真正具有控制力和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數量偏少,企業產品雷同程度高。后果就是殺價,導致企業競爭長期以價格競爭為主。
“與國外比較看重產品質量不同,國內的有些工程在投標時給出的價格就比較低,因此,在產品選擇上,價格低廉有時會成為首選標準。”謝孟輝坦言,只有用戶有特別要求,工程方才會去關心產品的質量。
“無標可依,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山寨’橫行,市場雜亂無序。”潘建根表示,不少企業需要LED產品卻并不懂行,只能憑感覺選擇供應商,還有就是通過價格去比較。
不過,這樣尷尬的產業現狀,正在被改寫。今年5月1日,經過長達7年的醞釀,LED標準的歸口單位,全國照明電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的5項標準開始實施。
業內人士透露,國標實施后,將有五成企業被淘汰。“每個產品的成本將增加8-10元,而市場上部分產品的利潤僅為3元,甚至更少。”一位企業主表示。
“目前出臺的標準還沒有齊全,具體參數方面的規范也還不夠細,約束力并不是很強,但接下來還會有一些標準陸續推出。”潘建根認為,可以預見的是,LED行業必然會面臨一次洗牌。
抱團出擊專利壁壘
因為擁有核心技術,張明的企業曾蒙受“不白之冤”。
“我們被日本一家知名的高科技跨國集團公司狀告,說新力的稀土發光材料侵犯了它們的專利權。”
作為上海世博會LED產品供應商,新力掌握著130多項LED照明的核心專利。其中,新力自發研制出的稀土發光粉,能夠在白天時主動吸收可見光或者日光,并且在夜晚漆黑一片時自動發光。
從研制出稀土發光粉到運用到產品中去,張明用了5年時間。可正在他的事業蒸蒸日上時,突然接到法院的傳票,這家日本企業要求新力立即賠償50萬元、關閉工廠、銷毀模具和設備。
“他們剽取了中國的專利技術,再改頭換面,把已知公知的技術申請為專有技術。然后在市場上向全球發出知識產權戰爭,妄圖壟斷整個稀土發光材料市場。”張明憤怒地表示。
經過31個月的拉鋸戰,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后,張明才打贏了這場官司。
實際上,核心專利壁壘就像一把懸在中國LED產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由于核心專利均被海外廠商控制,中國企業隨時面臨著專利侵權的風險。
據了解,日本市場對于LED的需求量極大,但中國品牌幾無涉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對于專利侵權的排查極端嚴厲,迫使中國企業不得不主動放棄這塊市場。
與此相對應的,是海外企業加大了進軍中國市場的力度。比如,美國CREE、旭明已在中國建廠,日本日亞化學也計劃在中國建立生產工廠,擴展其自身產品線覆蓋范圍。
“建議相關企業抱團應對,形成一個專利池。”潘建根表示。
據本報記者獲悉,在LED企業聚集最多的深圳,將成立一個國內首家LED專利聯盟,成員內企業之間可以進行專利的交叉授權。
深圳市LED產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眭世榮告訴記者,專利聯盟成立后,一方面可以降低核心專利的授權價格,另一方面甚至可以通過多個應用專利置換一個核心專利的形式,整體降低企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