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 

- 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 強化軟件服務業
- 抓住新興產業機會
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電子信息產業是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即使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沒有改變,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依然突出。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2009年,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工業的比重接近10%,實現利稅總額占比達14.4%,出口占全國總出口的比重超過1/3。
同時,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繼續提升。專家預計,中國在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市場中所占份額將由2009年的18.51%提高到2012年的20.01%,上升1.5個百分點;2009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主要產品如手機、計算機、彩電、顯示器、集成電路占全球份額分別為50%、60.9%、48.3%、67.8%和12.9%,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大國。
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大而不強,還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主要表現在軟硬件比例失調、核心技術缺失、出口依存度過高、區域布局失衡、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等方面。
全國人大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取得長足進步,但仍處于“微笑曲線”的低端,必須向研發和銷售兩端延伸,逐步走向高端。為此,他要求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升級,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改變依靠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的老路,擴大國內消費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天橋告訴記者,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持力度,應該繼續強調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的提法,因為包括互聯網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是自主創新的最重要引擎之一,比如互聯網在技術和模式上都是創新的。
“如果忽略了互聯網或者電子信息技術對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那就太可惜了。”他強調說。同時他建議,電子信息產業應該與各種新涌現的技術和產業積極融合,在融合中完成自身的“轉型”。
同樣,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熊群力也提到,電子信息產業應在“融合”中調整升級。他說的融合是指電子信息產業與其他工業門類融合,特別是與裝備制造業融合,與社會信息化融合,在“嵌入”的同時,電子信息產業實現“蝶變”。
強化軟件服務業
“重硬輕軟”是我國電子信息過去一個時期存在的普遍現象。從數字來看,目前我國軟件產業占全行業的比重小于15%,而全球平均水平接近40%。這個現象必須改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發展信息、工業設計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這將為對軟件業帶來新的機遇。
[page]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丕恕向記者表示,對電子信息產業來說,硬件是“體格”,軟件才是靈魂,而且軟件關系到經濟安全問題。如果任跨國企業壟斷重要的軟件領域,國家安全勢必受到威脅。浪潮集團近年來致力于向“軟硬一體化”轉型,正是走一條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中創董事長景新海強調,我國目前在應用軟件和行業軟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基礎軟件方面仍受制于人。他建議,中國應從中間件入手,突破基礎軟件“瓶頸”,通過攻占“中間地帶”,逐步往操作系統和數據庫軟件滲透,最后徹底根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軟骨病”。
目前,全球軟件產業結構穩定,從整個軟件產業來看,軟件服務業占了大部分份額。根據WTO的數據,2011年軟件服務支出將達8459億美元,占軟件產業的69.4%;軟件產品支出將達3737億美元,占30.6%。
孫丕恕認為,軟件的服務化、網絡化成為軟件技術發展的主要特點。服務化成為硬件、軟件、互聯網和電信運營企業的發展方向。因此,軟件企業要在服務的“浪潮”中把握方向不“暈船”。
此外,三網融合和兩化融合給軟件服務業發展帶來新的應用領域和動力源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說,三網融合催生新的業務體驗,帶來新的經濟增長空間,他希望電子信息企業特別是通信軟件支撐企業當好三網融合的先行兵。他還建議,在3G建設中,加強運營商與終端廠商的合作,開發更多更好的應用手機軟件平臺,拓展3G應用領域。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胡樹華說,兩化融合實際上是“四方融合”,即產品層面的融合、企業層面的融合、產業層面的融合、社會層面的融合。而這些融合的“交集”是軟件。他告訴記者,融合的核心是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媒介”就是各種軟件的合理應用,是軟件融入流程中產生的管理變革、技術變革。
抓住新興產業機會
信息技術作為新興產業的催化劑和黏合劑,讓電子信息產業在布局新興產業過程中找到更多新的增長點。目前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的智慧地球、物聯網等概念實際上是新一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另外,電子信息產業因其具有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和滲透作用,其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成為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新技術、新產業“橫空出世”之前都會面臨一道“門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局長田靜指出,經過十余年創新,我國在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生物醫藥、空天、海洋等戰略性產業方面,已經具有相當的技術積累,產生了大量的“門檻”技術(指沒能跨出實驗室的“門檻”真正走向應用的技術)。在傳感網、清潔煤、寬帶網、電動車、生物醫藥、固體照明、儲能電池、投影顯示等許多方面,我們都擁有國際先進的核心關鍵技術乃至部分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這些新技術最終跨出“門檻”,可能只需要電子信息產業的“臨門一腳”,給予最后的推動力,反過來,這些新興產業又將給電子信息產業帶來無限廣闊的市場“容量”。
自稱“唯一來自互聯網領域的委員”陳天橋認為,現在互聯網已經發展到物聯網,物聯網技術是互聯網之后的另一次科技革命,在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物聯網技術將對物流、電子商務以及旅游、娛樂等產業產生重大影響,并革新電子信息產業形態。
在促進新興產業孕育的同時,電子信息產業不忘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小濟舉例說明,我國紡織服裝業廣泛采用了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企業競爭力大幅度增強。以前紡織服裝企業的客戶下訂單、取樣品等都是通過人力來完成的,而現在這些事情完全可以在網絡上完成,即供應商對訂貨商的適應性大大提高了。又如,我國廣東省東莞大朗鎮是我國最重要的羊毛衫生產基地,以前羊毛衫企業采用的都是手搖紡織機,一人一臺機器,但現在引進了數控紡織機,效率是手搖紡織機的5-7倍,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此外,在大談“低碳”的今天,電子信息技術對節能減排也將起到重要作用。張小濟說,我國的鋼鐵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狀況較為嚴重,但如果我國鋼鐵企業的能耗水平和碳排放量能夠達到日本新日鐵的水平,將大大提升我國鋼鐵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鋼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