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各國都把開發利用新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們對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逐漸形成共識
- 目前長沙高新區光伏產業如一輪朝陽日漸崛起
- 全球范圍內正在孕育著一場新能源革命
- 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 2008年我國光伏出口值就已近1500億元,產量占全球的1/3
- 長沙高新區計劃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500億元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重要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日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提出,要立即著手,確保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的目標。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我國的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新能源產業將走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指出,進入21世紀,出于對能源供應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考慮,世界各國都把開發利用新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明確的新能源發展目標,制定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促進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
據悉,在世界光伏市場的強勁拉動下,2008年我國光伏出口值就已近1500億元,產量占全球的1/3,是德國、日本產量的總和,躍居到世界首位。我國光伏產業在短短數年內形成無錫尚德、保定英利、常州天合、江蘇賽維、河北晶澳等一批國際品牌,迅速成為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低碳的必然選擇
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對地球生態的影響,如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極端氣候現象的增加,自然災害的頻發等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安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緩氣候變暖,維護人類共同生存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社會各個層面共同努力的方向。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低碳經濟這一概念逐漸形成共識。而低碳發展的主要技術選擇,除了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之外,就是大力發展以風電、太陽能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術。
李俊峰指出,在過去的30多年發展中,光伏產業積累了豐富經驗,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成本在不斷下降,不論是樂觀的還是保守的估計,2020年前后,光伏發電的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千瓦時1元以下,并具備大規模發展的能力。由于技術進步,光伏電池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可以得到完全控制,能源消耗在不斷下降,每千瓦時光伏發電壽命周期的碳排放可以控制在50克以下,僅為燃煤發電的5%左右。
園區在行動
2009年2月2日由湖南神州光電生產的首批1000塊高效彩色太陽能電池組件裝箱運送上海,這些產品隨后被鋪設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觀景平臺的邊墻上。據悉,神州光電與我國臺灣地區的科研團隊共同開發研制出的高效彩色太陽能發電系統,是長沙與我國臺灣地區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成果。
神州光電“年產200MW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及應用產品”項目是長沙高新區“兩幫兩促”活動中由長沙市臺辦聯系的項目。2009年3月,神州光電總工程師趙楓與臺達電子等我國臺灣地區的光伏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聯系,促成該項目與臺灣樂福公司合作生產高效彩色太陽能電池,并成功中標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生產彩色太陽能電池組件。
目前長沙高新區光伏產業如一輪朝陽日漸崛起,在其主導產品和技術中引進的多晶硅提純技術較為成熟,硅錠、硅棒等太陽能級硅料制備生產形成一定產業規模,擁有較強的太陽能電池片制造能力和較大產量。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在于太陽能硅原材料以及太陽能組件、模塊封裝,終端配套應用產品等部分,上下游配套都存在缺失。
長沙高新區計劃到2015年實現太陽能光伏產業產值500億元,規劃建設面積4平方公里。建立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湖南光伏產業基地2平方公里,立足于湖南在太陽能電池生產方面比較成熟的技術和設備優勢,加快突破太陽能硅材料瓶頸,依托中電48所等企業的設備研發生產優勢,協調整合益陽和株洲的硅料生產,統籌湖南光伏產業的發展,形成硅礦石-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太陽能應用產品及光伏發電系統的完整產業鏈,走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建成國內最具水平、規模和影響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
記者獲悉,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下,保定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伏太陽能產業都已實現規?;l展。此外,江西省也抓住機遇,憑借粉石英儲量全國第一的資源優勢,出臺多方面措施保障光伏產業發展,目前已有一大批光伏產業上下游項目迅速在江西集聚,成為我國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
企業走在前沿
2009年12月15日,國內光伏企業英利集團旗下的六九硅業一期3000噸多晶硅項目成功試投產。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表示,六九硅業主要采用新硅烷法工藝,極大地降低能耗和污染。“六九硅業采取的技術目前國內是第一家,六九硅業總投資額大概在120億元左右。”該公司總經理張月和預計,六九硅業一期投產之后,將實現年產值12億元。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介紹,此次3000噸多晶硅項目成功試投產標志著英利集團已擁有全球最完整、配置最為優化的光伏產業鏈。
“作為保定市光伏產業領頭羊和國內惟一的全產業鏈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英利集團經歷了從起步、摸索到高速發展的歷程,短短幾年時間就走過了國外同類企業需要20年所走的歷程。”保定市代市長李謙認為,英利集團的1GW電池組件下線與六九硅業試產成功,大大提升了英利公司的綜合生產能力,對引領國內光伏行業理性擴充產能,合理配置資源,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從2006年起,保定市提出依托保定高新區打造“保定·中國電谷”的戰略構想,全力培育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已奠定保定高新區在國內新能源產業的領軍地位。
產業日漸成熟
李俊峰表示,由于新能源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范圍內正在孕育著一場新能源革命,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大力扶持新能源,提出“綠色新政”、“綠色復蘇”等口號,都在搶奪戰略主導權。
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大多數新能源技術日趨成熟,尤其是光伏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經濟性和市場化程度逐年提高,其中晶體硅光伏電池將向高效率、低成本和薄片化方向發展。隨著薄膜電池技術的突破并逐漸實現產業化,光伏發電成本將在很短時間內降到可與常規化石能源電力競爭的水平,從而加快實現從補充、替代能源向主要、主流能源的轉變,市場競爭將十分激烈。
業內人士表示,成熟產業的基本特征就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相信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節能減排措施,光伏產業作為一個清潔的、嶄新的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