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導體傳導和共模第一講所述,當噪聲通過電纜傳輸時,成分中有普通模式和共模。同時也表明,噪聲電壓的產生以及電子設備接地中噪聲電流的流動被稱為共模噪聲。
需要考慮的接地結構
(1) 共模噪聲少的接地
若要降低因電流驅動模型導致的共模噪聲,降低接地阻抗是很重要的,這樣信號返回電流才能順暢流動。需要特別注意有返回電流流經包含高頻成分的信號(如時鐘信號)的接地。本章節概述了會造成很多問題的一些接地結構示例 [參考文獻 7]。
圖12(a)是低噪聲理想接地的示例。如圖所示在信號線下方搭建一個接地層允許信號返回電流在信號線下方返回,這樣能減少共模噪聲。接地層覆蓋整個IC,而不僅僅是信號線。
請注意圖中展示了接地層,但是在多層基板中,電源層和接地層以相同方式工作。在下面容易產生噪聲的例子中,也必須注意避免電源層采用此結構。
(2) 容易產生共模噪聲的接地示例
圖12(b)到(d)為容易產生噪聲的接地結構示例。必須注意避免使用這樣的結構。
圖12(b)是接地線而不是接地層的情況。這種形態常見于非多層基板結構中,但是會產生較強的共模噪聲,如圖4的測試結果所示。
(3) 接地層有狹縫時
圖12(c)為接地層上有狹縫凹口時的情形。如果所圖所示多個狹縫在信號線下面重疊,將妨礙信號的返回電流,間隙的兩端都會產生電壓。盡管 乍看之下好像有接地層,但這種結構忽略了接地層的作用。如果狹縫在信號線側相互連接,如圖13(a)所示,可以減少產生的噪聲。
在這種結構下,當有著較多噪聲的接地被分隔開時,或者在電源層次上搭建了多個電源層時,就容易產生噪聲。布置具有較多噪聲的信號線(如時鐘信號),確保狹縫不會重疊。[page]
(4) 穿過多個接地層時
圖12(d)展示了信號線通孔穿過多層的狀態。信號返回電流經過離信號線最近的層面,但是如果有多層,返回電流可能無法順暢流動。圖中顯示信號線穿過接地和電源層時的狀態,但是在穿過兩個接地層時情況也相同。
當信號穿過多層基板正反面時,結構如圖所示。若要抑制產生的噪聲,兩層(當如圖所示其中一層為電源層時,有一個去耦電容器)之間必須在靠近信號通孔的地方相互連接,如圖13(b)所示。
![具有很多噪聲的接地結構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1036_4075.png)
圖12 具有很多噪聲的接地結構示例
![改進的接地結構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1118_5199.png)
圖13 改進的接地結構示例
[page]當線路突出屏蔽時
(1) 當中心導體突出同軸電纜時
通過擴展電壓驅動模型,如果電壓施加到兩個長度不同的導體,始終會產生共模電流。
例如,即使是使用被視為理想傳輸線的同軸電纜,如果線芯如圖14一樣突出,外側導體會感應到共模電流,整個電纜會作為天線發射噪聲。這也可被視為一種電壓驅動模型。
圖15給出了將20厘米同軸電纜連接到20MHz時鐘信號及在中心導體端部外露3厘米時測量噪聲的測試結果。這表明即使只外露了3厘米,也發出了很強的噪聲。
![當同軸電纜端部外露時的共模電流流動](/editorfiles/20140715171147_2567.png)
圖14 當同軸電纜端部外露時的共模電流流動
![當中心導體外突3厘米時噪聲發射的變化](/editorfiles/20140715171544_1149.png)
圖15 當中心導體外突3厘米時噪聲發射的變化
(2) 整個屏蔽變成噪聲的天線
圖15(b)表明噪聲發射的峰值出現在100到500MHz的較低頻率范圍內。中心導體外露長度為3厘米,λ/4處的頻率為2.5GHz,因此表明這部分很難成為單極天線。
可以認為500MHz或更低頻率主要是從更大尺寸的同軸電纜所發射的。如果認為同軸電纜中感應到了共模電流,如圖14所示,就更容易理解同軸電纜成為天線的機制。
即使如章節4-3-16中圖4-3-27所示短電纜從屏蔽罩突出,也可以將其視為與圖14中的結構一樣進行說明。但是,章節4-3-16中圖4-3-27的示例又有所不同,因為共模電流包括在屏蔽罩中而不是圖14的外側導體中。[page]
(3) 即使是小孔也會破壞屏蔽
本測試模擬了線路進出電子設備的屏蔽罩時的狀態。如果線路如圖16(a)所示進出屏蔽,即使線路只有幾厘米長,也會導致屏蔽感應到共模噪聲。在這種布局下,穿過線路的孔只有幾毫米,屏蔽可能被破壞了。
為防止屏蔽罩感應到共模噪聲,如圖16(b)所示在線路經過屏蔽的地方安裝一個EMI靜噪濾波器,阻止噪聲進出。
![因線路經過屏蔽被破壞](/editorfiles/20140715171612_6955.png)
圖16 因線路經過屏蔽被破壞
公共阻抗噪聲
(1) 公共阻抗導致的電路干擾
電路中多個電路共用電源和接地。盡管理想情況下電源和接地線路為零阻抗,事實上它們仍有著非常小的阻抗。公共阻抗噪聲 [參考文獻 2] 是指共用區域內的阻抗導致電路的部分電流影響其他電路的情況。公共阻抗噪聲也是一種共模噪聲模型。這與上述電流驅動模型不同,因為其中有多個電路,考慮的不是電感而是阻抗,且包含除了接地之外的其它線路。
例如,在圖17中,從圖中左側供應電源以運行電路1和電路2。電路1和電路2共用電源與接地,且有著公共的阻抗Zp和Zg。
當較大電流流經電路1時,由于公共阻抗導致的電壓下降,電源和接地電壓發生改變。因此電路2接地和連接到此接地的電纜會產生共模噪聲。
在圖中,電路1被定義為噪聲源,但即使電路2正在運行,也會在相同的效應下產生公共阻抗噪聲。在這種情況下,噪聲從電路2傳輸到電路1。
![公共阻抗噪聲](/editorfiles/20140715171650_3602.png)
圖17 公共阻抗噪聲
(2) 減少公共阻抗噪聲
如圖18所示,有多種方法可通過公共阻抗減少噪聲,包括:
(a)使用較粗的線,以減少共用區域內的阻抗
(b)各電路使用獨立的電源和接地線路,以消除共用區域
(c)使用去耦電容器限制電路1電流
(a)與章節2所述的電流驅動模型具有相同的噪聲抑制效果。
(3) 各電路使用獨立的電源和接地線路
(b)方法使用電源點作為基準點,且各電路連接獨立的接地和電源線路。其中沒有共用線路,消除了公共阻抗噪聲。
例如,當需要控制較大電流的電路(如電機驅動電路)與在較弱信號上運行的電路結合時,就需要使用獨立的電源和接地。[page]
(4) 單點接地
在方法(b)中,接地線從基準點連接到各終端電路,被稱為單點接地(更準確地說,這是因為并聯連接形成的單點接地)。這個設計原則用于具有相對較低頻率的模擬電路。
除了上述的減少共模阻抗噪聲之外,單點接地也可防止因終端電勢差異導致的不正確運行。有關單點接地的詳細信息,請參考技術資料 [參考文獻 3,8,9]。
單點接地需要大量線路,這就意味著在制作如圖18(b)所示的PCB時,由于空間的限制,線路寬度要減小。這會導致高頻范圍內阻抗增加。另外,在 電路間傳輸信號時(例如從電路1傳輸到電路2),接地的設計,即信號返回路徑會很困難。為此,該方法并不常用于數字電路。
(5) 去耦電容器
圖18(c)展示了針對電源使用去耦電容器的方法。通過限制電路1和去耦電容器之間的高頻范圍電流,可以防止對電路2的干擾。
在電容器運行的高頻范圍內,去耦電容器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若要提高有效頻率的下限,就需要增加電容器的靜電容量。
為減少數字電路中的共模阻抗噪聲,一般在通過增粗線路來降低接地阻抗后,使用一個去耦電容器,如圖18(a)所示。
![減少公共阻抗噪聲](/editorfiles/20140715171730_7952.png)
圖18 減少公共阻抗噪聲
連接具有不同平衡水平的傳輸線
(1) 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
到現在為止,接地主要被描述為電壓基準點,但是在數字電路等不平衡電路中,接地也會作為信號電流的返回路徑。
一般而言,傳輸信號的傳輸線包括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這兩種電路的區別在于相對于接地分配電壓的方式,如圖19所示。
圖19展示了當線路電壓為1V時接地電壓的分配方式。在(a)平衡電路中,每條線路的電壓為0.5V,但符號相反。相反,在(b)不平衡電路中, 外側導體電壓為0V,而中心導體的電壓為1V。如圖所示,不平衡電路的特征在于總電壓集中于中心導體,但外側導體電壓為0V。
![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editorfiles/20140715171754_6729.png)
圖19 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
[page](2) 連接具有不同平衡水平的電路
如圖20所示直接連接兩個電路,將平衡電路的一條線路連接到不平衡電路的接地,這意味著施加了一半的信號電壓。接地中產生了電壓并被轉換為共模噪聲 [參考文獻 5]。此時,電路觸點從普通模式轉換為共模,反之亦然。這就是模式轉換 [參考文獻 1]。
圖21給出了三種情況下噪聲發射的測量結果: 當20MHz時鐘信號(a)連接到同軸電纜,(b)連接到平衡電纜和(c)在中間從同軸電纜變換為平衡電纜時。在各種情況下,電纜的長度均為50厘米。如 圖所示,如果中間不變換電纜,噪聲發射的電平很低; 但如果變換了電纜,噪聲發射顯著增加。這是因為電纜觸點處的平衡發生了變化,這種情況會引起共模噪聲。
請注意,圖21中噪聲電平高于其它測試數據,因此縱軸也相應地改變了。
![連接具有不同平衡水平的線路](/editorfiles/20140715171828_9228.png)
圖20 連接具有不同平衡水平的線路
![連接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時的噪聲發射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1903_2009.png)
圖21 連接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時的噪聲發射示例
(3) 平衡-不平衡轉化電路
這樣連接平衡電路和不平衡電路時,通常使用一個被稱為平衡-不平衡轉化電路的不平衡變壓器來防止模式轉換 [參考文獻 5]。圖22給出了一個轉化電路的示例。共模扼流線圈也可以大體上被視為平衡-不平衡轉化電路。也常使用電阻網絡或特定類型的諧振器。[page]
根據圖21(c)所示的測試,圖23給出了在電纜連接點使用共模扼流線圈的示例。通過使用共模扼流線圈,將噪聲發射抑制到約10到20dB的水平,以防止轉換為共模。
![平衡-不平衡轉化電路的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1940_2980.png)
圖22 平衡-不平衡轉化電路的示例
![使用共模扼流線圈抑制噪聲的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2007_6844.png)
圖23 使用共模扼流線圈抑制噪聲的示例
[page]意外的平衡-不平衡連接
(1) 意外的連接導致模式轉換
當連接信號或已經合理設計平衡的電纜(如同軸電纜或LAN電纜)時,將它們連接在一起很正常,這樣才不會破壞平衡。但是,一般電路的結構不會考慮平衡,而且很多連接中可能會意外發生模式轉換,如圖20(a)所示。圖24給出了常發生這種情況的一個示例。
(2) 扁平電纜或柔性板
如圖24所示帶接地層的印刷電路板或數字電路可以被視為相對而言完全不平衡的電路。將扁平電纜或柔性板連接到這樣的電路時,如果電纜側有最小接地的結構,可能就不會完全不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流經電纜的部分普通模式信號會轉換為共模,出現在電纜或電路板接地上并發射噪聲。
(3) 電源電纜或音頻電纜
在電源電纜、音頻電纜和其它類似電纜中,電源線和接地線的數量基本相同。在結構上而言,這可以被視為平衡電路。當如圖24所示連接到不平衡印刷電路板時,連接區域可能會發生模式轉換。
一般而言,只有直流電流或低頻會流經這些電纜,因此即使真的發生模式轉換,也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當高頻范圍噪聲流經這些電纜時,可能會因模式轉換而產生共模噪聲。例如,電源電纜發射開關電源的開關噪聲。
在連接了類似這些平衡電路的電纜區域,安裝一個適用于共模和普通模式的濾波器,無論是否發生模式轉換,都可以消除噪聲。
![意外的平衡‐不平衡連接的示例](/editorfiles/20140715172050_5486.png)
圖24 意外的平衡‐不平衡連接的示例
[page](4) 連接具有不同接地寬度的MSL
通過圖24中的扁平電纜或柔性板,無法建立足夠大的接地,導致既不是平衡也不是非平衡的劣質傳輸線。印刷電路板也會遇到這種現象。
例如,如果使用MSL作為信號線,信號線下面的接地寬度較小,則不會形成像同軸電纜一樣完全不平衡的電路傳輸線。如果普通模式電流流經這樣的線路,接地的電壓非常小。
當如圖25所示連接具有不同接地寬度的MSL時,左側和右側MSL接地的電壓不同,會在接地之間產生電壓。
若要抑制共模噪聲,必須限制接地寬度,確保左側和右側MSL的接地寬度不會改變。或者,使用EMI靜噪濾波器提前消除流經信號線的噪聲。
可通過電流分配系數概念解釋限制接地寬度隱含的理論。
![連接具有不同接地寬度的MSL](/editorfiles/20140715172120_8425.png)
圖25 連接具有不同接地寬度的M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