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制造了全球75%的手機
- 我國手機產業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 2001年蘋果的市值不過才80億美元
- 2005年市值達到了310億美元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的加快,我國手機產業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制造了全球75%的手機,并且擁有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雖然國內智能手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遺憾的是各個廠商生產出來的產品同質化的現象越演越烈,價格戰在所難免。要克服這一現象,唯有廠商與不同運營商之間開展合作,推出定制性手機,并且要多方展開合作,打通自己的“硬”、“軟”二脈。從諾基亞的逐漸衰敗,到蘋果的風靡全球,到HTC的異軍突起,再到小米手機的橫空問世,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未來智能手機之間的競爭,是赤裸裸的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在日益分工緊密社會中,現在的企業已經不能單打獨斗。手機芯片技術或產品雖然也曾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但目前在國內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因為難以產品化、產業化或者沒有其他相關的配套聯動。我國芯片業余國外的相比,其最大的差別就是產業鏈的差距。現在本土芯片廠商既要面對跨國企業的打壓,還要面對國內其他對手的價格戰,利潤空間基本為零,這種情況下,企業連維持生計都很難,更談不上進行創新了。本土芯片廠商要整合平臺,與代工廠、系統廠商、供應商等進行資源整合,進行產業鏈的垂直整合,這樣不但能夠降低市場風險,更能與跨國集團形成抗衡。目前我國智能手機生產商還是中小企業居多,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實力較弱,合作意識不高,長期合作由于沒有有效的機制從而出現了囚徒困境。所以說,要建立相應的產業聯盟加強企業間彼此合作的約束。比如說,北京北斗聯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十幾家公司出資共同組建的,它的創建可以消除過去各種產業聯盟沒有合法規則的弊端。只有平等互利才能維持產業鏈的和諧發展,擺脫價格戰的困擾。
上面談了硬的一面,下面我們再看看軟。2001年蘋果的市值不過才80億美元,當年引入iPod、iTunes之后,蘋果才迎來了業績上的大躍進,2005年市值達到了310億美元。“iPod+iTunes”模式的創新,解決了蘋果數字媒體平臺的獨立盈利問題,對蘋果意義非凡。此后,iPhone繼續借鑒這種“硬軟兼施”的策略,推出了徹底改寫智能手機產業的AppStore,完全實現了“軟件+硬件+服務+產業生態”的華麗蛻變。現在的智能手機不僅僅是在硬件上的競爭,更多的是內容為王,硬的方面做得再精致,離開軟的配合,也注定失敗。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盡管日本手機屏幕分辨率高并且帶有照相機,但是日本國人卻覺得用起來由于沒有體驗,而不是那么中意,他們更喜歡有著無數應用的iPhone。早稻田大學戰略設計研究院某教授也曾表示,在日本沒人追求綜合了功能和設計的整體獨創性和唯一性,iPhone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并讓他們驚喜不已。所以說,光在硬件上下足功夫是遠遠不夠的,硬件的價格以及性能優勢,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時,諾基亞的失敗就是敗在了重硬忽軟的上面。國內的智能手機廠商要想取得良好的發展,必須充實自己的內容,與音樂、軟件等產業的企業展開緊密合作,拓寬自己的產業鏈,打造自己個性化的產品,才能在目前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分工日益細化和協作更加緊密的今天,什么都要自己一家獨攬的企業已經不復存在,智能手機廠商要從整個產業生態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定位,如果自己沒有差異化的優勢,如何與產業鏈中其他的企業進行合作呢。也許技術上稍遜于人,但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國內的市場,熟悉國人的習慣。E人E本成功的將產品定位在那些玩不轉IT產品的中年人,在二三線城市取得了和iPad一樣的競爭力,只要定位明確,開放共贏,一定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