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聯網政策紅利不斷
- 應用驅動產業回歸市場
- 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比上年增長24%
- 全國90%以上省份都把物聯網作為支柱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用范圍廣闊的物聯網在2011年率先突圍。在經歷了2010年的瘋狂擴張和虛火旺盛后,2011年物聯網行業更加務實,推動物聯網逐漸由概念落實為豐富便捷的應用,由政策驅動轉向以應用驅動,進一步貼近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開始為行業的長遠發展“把脈開方”,引導物聯網產業標準先行,突破核心技術,搶占制高點。近日,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組工作組正式發布了首批傳感器網6項標準征求意見稿。作為中國物聯網行業第一個應用標準,這在中國物聯網發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徐建平亦透露,發改委已啟動了物聯網標準體系建設,并將規范市場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在政策和相關產業鏈的合力推動下,我國物聯網產業正由虛到實,逐漸趨向市場發展的核心層面。
政策利好物聯網遍地開花
作為新興產業,物聯網發展伊始必然更多地依靠政策驅動。2011年,物聯網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為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資金方面,4月,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出臺物聯網專項基金相關管理辦法,設立首個物聯網專項基金,該基金“十二五”期間發放50億元。中央財政資金的切實投入,使政府對物聯網的支持真正由虛變實,有力地帶動了各行業、各省市、各地方政府對物聯網的資金支持。財政部企業司司長劉玉廷撰文提出,鼓勵各類資本向物聯網集聚。
除國家層面的支持外,各地政府成為物聯網建設的主力軍。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8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北京等省市出臺了物聯網發展規劃,爭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聯網示范工程。
電信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的探索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推動物聯網應用嶄露頭角。2011年,三大運營商爭相推出面向大眾市場的手機支付、一卡通等,為自身的業務轉型提供了范本,也培育了用戶習慣,引導了消費需求。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中國各地勁刮“智慧”風。在運營商與各地政府合作建設的智慧城市規劃中,物聯網成基礎和重要環節。政務、校園、物流、市政、商業、企業等行業的諸多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成為推動城市信息化的推手。
短板待解,信息安全凸顯
《2010-2011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預計,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2300億元,比上年增長24%。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實現5000億元的規模。物聯網市場前景廣闊,但在現實中卻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這與當前行業處于初始階段,許多短板亟待破解密不可分。
第一,物聯網概念炒作不斷。一些地方存在借助物聯網概念圈錢圈地、無序發展等現象。全國90%以上省份都把物聯網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幾乎所有的一二線城市都在建設或籌建物聯網產業園。
第二,信息安全意識不足。物聯網作為連接虛擬網絡與現實世界的系統,其中數據感知等層面,都潛藏網絡安全隱患。北京市政一卡通被指暴露用戶位置信息,使得物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凸顯。
第三,標準等規范還不健全,核心技術欠缺。標準不統一,行業壁壘的存在,使得產業鏈無法形成合力,限制了大規模商用進程。
第四,物聯網“看起來很美”,卻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化發展,這與缺乏成熟的商業應用模式息息相關。目前一些物聯網示范工程無法對接市場需求,無法將市場預期轉化為市場規模,使得產業鏈自認無利可圖,缺乏參與的積極性。
回歸應用驅動的產業理性
對于產業而言,發展壯大最終要依靠市場驅動,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2011年,中國物聯網產業開始理性回歸,以市場為導向,以應用為驅動的勢頭正在加強。尤其安防、交通、電力和醫療等幾大領域,物聯網應用層出不窮。未來,有望成為物聯網產業市場容量大、增長最為顯著的領域。
而在2011年年末,物聯網領域再迎多重政策利好,產業發展路線圖逐漸清晰。“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 在交通、電力、衛生、物流、食品安全等物聯網重點應用領域,相關行業部門也相繼出臺了有關規劃。工信部日前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在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10個重點領域完成一批應用示范工程,力爭實現規模化應用。
物聯網的本質就是應用的聚合。隨著大規模應用的推廣,企業和大眾參與,標準的制定,將真正推動產業破冰。